水稻秸秆/根系添加对稻田红壤发生层颗粒态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9336/j.cnki.trtb.2021030902

水稻秸秆/根系添加对稻田红壤发生层颗粒态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引用
[目的]基于室内培养试验,明确等碳量添加水稻秸秆(S)、根系(R)或二者混合物(S+R)对稻田红壤不同发生层中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方法]以稻田红壤(20~30年)氧化还原层1(Br1)、犁底层(Ap2)及水耕表层(Ap1)的土壤为材料,基于等碳量添加S、R及S+R的培养试验,分析了水稻秸秆与根系添加到供试土壤30、60、120和210天时,各发生层土壤中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等碳量添加S、R或S+R均可显著增加稻田红壤各发生层土壤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发生层土壤总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降低趋势,而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则呈显著增加趋势.R或S+R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增加量均高于S处理,且Br1层土壤总有机碳的增加量显著高于Ap1和Ap2层.[结论]水稻秸秆与根系还田利于稻田红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将水稻秸秆和根系的混合物深还至Br1层(20~40 cm)对稻田红壤有机碳量的增加效果更好.

稻田红壤、土壤发生层、颗粒态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秸秆还田

53

S153.6;S147.2(土壤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2-06-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84-39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土壤通报

0564-3945

21-1172/S

53

2022,53(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