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70/j.cnki.stbcxb.2020.06.043
秸秆还田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及水稻磷吸收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磷(biologically-based P,BBP)分级方法从植物根际介导的磷吸收机制的4个方面,即根截获、有机酸螯合、酶水解和质子分泌产生的酸化来对土壤磷进行分级,能够更便捷地评价土壤磷的有效性状况.以我国亚热带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田间试验设置秸秆未还田且间歇淹水(S0 W1)、秸秆还田且间歇淹水(S1 W1)、秸秆未还田且长期淹水(S0 W2)和秸秆还田且长期淹水(S1 W2)4个处理,采用BBP法测定4种生物有效性磷,即氯化钙溶液浸提的磷(CaCl2—P)、酶溶液浸提的磷(En-zyme—P)、柠檬酸溶液浸提的磷(Citrate—P)和盐酸溶液浸提的磷(HCl—P),测定了水稻磷含量并计算磷吸收量,旨在探讨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磷组分和水稻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季,秸秆还田处理较相应秸秆未还田处理显著增加土壤CaCl2—P、Enzyme—P和Citrate—P,长期淹水较间歇灌溉增加CaCl2—P和Citrate—P;晚稻季,秸秆还田处理较相应秸秆未还田处理显著增加En-zyme—P和Citrate—P,长期淹水较间歇灌溉增加CaCl2—P.秸秆还田配合间歇灌溉及秸秆未还田配合长期淹水在早晚稻季均较对应处理(S0W1)降低HCl—P.土壤有效磷与Enzyme—P和Citrate—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稻田有效磷主要来源于Enzyme—P和Citrate—P.秸杆还田处理较相应的秸秆未还田处理相比较显著降低早稻籽粒磷总吸收量,尤其长期淹水条件下,早稻磷总吸收量最低;而晚稻季秸秆还田处理水稻籽粒和秸秆磷吸收量高于秸秆未还田处理,且水分管理影响不显著.生物有效性磷含量(除HCl—P外)与水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早稻磷总吸收量呈负相关,而与晚稻磷总吸收量呈正相关.稻田土壤Citrate—P含量仅次于HCl—P,表明土壤Citrate—P对水稻磷吸收起主要贡献.综合来看,双季稻田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和水稻磷素利用率.
秸秆还田、水分管理、土壤生物有效性磷、水稻总磷吸收、水稻磷含量
34
S141.4;S154.4(肥料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307,2018YFC0213302
2020-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0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