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343/j.cnki.11-1302/c.2022.06.008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U型"演变两阶段的驱动因素研究与国际比较
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的两个十年间,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经历了先大幅下降、后大幅上升的"U型"演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乘法结构分解法与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LMDI)相结合,构建了更为统一的因素分解框架,以剖析劳动报酬份额"U型"演变的成因.研究发现:"行业内部效应"是驱动我国经济整体劳动报酬份额"U型"变化的主导因素,多数行业自身的劳动报酬份额变动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最终需求结构效应"和"生产链结构效应"的贡献次之,在前后两阶段均驱动劳动报酬份额下降,但后一阶段作用明显减弱;"增加值率效应"在前后两个阶段均提高了经济整体的劳动报酬份额.进一步研究发现,多数行业劳动报酬份额普遍呈现"U型"变化主要是受我国劳动力供给由松到紧的影响,多数行业的劳均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相对快慢关系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发生了逆转.跨国比较研究显示,行业劳动报酬份额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存在"中国折价",但该折价因素目前已趋于消失.本文研究有助于加深文献对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结构转型的理解,为扩大内需和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等提供参考借鉴.
劳动报酬份额、"U型"变化、结构转型、投入产出模型
39
F244(劳动经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11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