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1958/20181615

颅内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对比分析

引用
目的 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卒中(IS)患者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IS的患者257例.依据责任血管的位置,分为前循环组170例和后循环组8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2组患者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1)前循环组中男性、吸烟史比例高于后循环组,而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HbA1c水平是颅内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IS的独立危险因素.(2)卒中机制的分布,前循环组低灌注和混合机制的构成比高于后循环组,而穿支动脉闭塞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3)梗死模式的分布,前循环组单发皮质-皮质下梗死的构成比高于后循环组,而单发皮质下梗死的构成比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结论 颅内前后循环IS存在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针对不同部位的血管制定不同的防治策略,可能有利于减少相关IS的发生.

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梗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前循环、后循环

47

R741(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19-04-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79-18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天津医药

0253-9896

12-1116/R

47

2019,47(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