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之辩:一个“后新儒学”的反思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特别经过一“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开出“知性主体”,并以此而开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我则以为应该有一大进展,这是经由“新外王”的学习,进而启其“内圣”,有一新内圣之发展可能.这些论题将涉及于“方法论之本质主义”与“方法论之约定主义”的差异;另外,也涉及于“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三者的差异.本文首先溯及于1990年代以来所引发的思考,对比地呈现出“后新儒学”与“新儒.学”的总体异同.再者,指出第三波的儒学革命主张的是“民主宪政,公义为主”、“多元而一统”,此不同于往昔第一波之“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也不同于第二波之“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在此新局下,当有一崭新之思考也.吾人以为,儒学该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转为“道德的人间学”,由“心性修养”转而强调“社会正义”,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得重视“公民”这概念.这已经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考,而是如何在“新外王”的学习过程里调理出“内圣”,并由此“新内圣”再调理于“新外王”之中.“内圣”与“外王”是交与为体用的,这种“两端而一致”的船山式思考,正是后新儒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梳理传统,面对“血缘性纵贯轴”三纲之限制,解开此中所涵之“道的错置”,经由“公民”与“君子”之对比与厘清,朝向“公民社会”之建立.从“内圣一外王”到由“外王一内圣”的结构性转换,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开启的,这是儒学不得不要有的转化与创造.
多元一统、本质主义、约定主义、道的错置、公民社会、君子、两端而一致、船山、身心一如
D092(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2013-08-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