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的“道隐”及其历史前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9563/j.cnki.sdzs.2020.01.005

论儒道的“道隐”及其历史前源

引用
长期以来,学界多将隐逸思想的源头归诸儒家或道家,并且认为儒家之“隐”重“道”,而道家之“隐”重“形”.但这一认识或可斟酌.梳理文献可知,至迟在殷商末期,隐逸文化即已发轫.微子、箕子、伯夷、叔齐、吴太伯、齐太公等是殷末隐逸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隐逸是殷末隐逸文化的直接延续,是“道隐”;道家隐逸具有与儒家隐逸相同的结构,同样是一种“道隐”,但“道”的内涵有所不同.儒家之道为人道,道家之道为天道.

先泰、道隐、儒家、道家、殷末、微子

41

G02(文化哲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汉学视域中的《尚书》英译研究”;得到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

2020-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7-3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01-4403

32-1033/C

41

2020,4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