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达权”刑法规制之应然进路——以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二款之立法范式为批判视角
表达权是思想市场的存在前提,是民主政治的成立基础.但进入到自媒体时代,藉由网络行使的表达权,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特征等属性加功,异化为具有独立权属的“网络表达权”,并获得了“准权力”属性,极易出现滥用.因此,《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试图对于限制网络表达权的滥用进行立法限制.但其立法范式仅仅区分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不仅无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权,同时还与关于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存在不兼容之处.对此,应当通过严格区分事实表达与意见表达的解释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网络表达权,避免不当入罪、过度入罪的问题.
网络表达权、刑法界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
37
D914(法学各部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死刑案件审理过程中民意的拟制与导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CFX060的阶段性成果.
2017-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