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6-5725.2016.04.053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引用
膜性肾病(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病理表现以肾小球基底膜外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IC)形成伴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性增厚为特点。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约占80%,另有20%是由感染、肿瘤、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称继发性膜性肾病(SMN)。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MN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鼠Heymann肾炎模型制备成功开始,先后发现了中性肽链内切酶(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醛糖还原酶(A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α-烯醇化酶及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等靶抗原。诸多文献均提出致病靶抗原、循环抗体、补体激活等在IMN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可能的机制为IgG与肾小球足细胞和(或)基底膜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激活补体,导致滤过屏障受损引起蛋白尿等症状[1],现将其做一综述如下。

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肽链内切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脏层上皮细胞、牛血清白蛋白、靶抗原、醛糖还原酶、阳离子化、循环抗体、烯醇化酶、肾炎模型、滤过屏障、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发病机制、补体激活

32

R69;R7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973项目编号2012CB517606

2016-05-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670-67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实用医学杂志

1006-5725

44-1193/R

32

2016,32(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