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5725.2014.24.010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占全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1]。 GIST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包括网膜、肠系膜和腹膜[2],但主要发生于胃(60%)、小肠(30%)及十二指肠(4%~5%)、直肠(4%),发生于结肠、阑尾、食管的比较罕见[3]。目前有关发生于胃肠道外的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仅有少量病例报道,影像上较难提示该诊断。免疫组化CD117和CD34等对于诊断GIST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上GIST的检出需依靠内镜、CT、MR等检查,其中超声内镜(EUS)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最广泛使用的检测手段[4]。近年来,由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技术的进展,使其在GIST评估方面的应用成为可能。PET/C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在早期转移灶的检出及靶向治疗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可。 GIST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较困难,确诊仍依赖病理检查。
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恶性肿瘤、算机断层扫描、间叶源性肿瘤、组织来源、治疗评估、诊断、影像学、胃肠道外、十二指肠、超声内镜、免疫组化、病理检查、检测手段、间质细胞、加权成像、病例报道、转移灶、肠系膜、直肠
R73;TG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基金编号09XJ21013;上海市卫生局科研课题编号2010029,2010057;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编号124119a030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课题编号12Y2034
2015-02-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3908-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