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1743/ogg20230105

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

引用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是埋深超过5000 m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对10余口钻井以及多条实测露头剖面的研究,采用了包括薄片、铸体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流体包裹体、微区碳-氧同位素、碳酸盐岩△47团簇同位素温度计、方解石U-Pb定年以及FIB-CT等技术方法,探讨了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流体与孔隙演化的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开放、封闭和半开放等3种早期成岩体系,分别对应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潮间带-潮下浅水带的藻(灰)云岩中的强大气淡水作用(带),干旱条件下的潮上-潮间带膏盐岩-含藻纹层泥晶云岩的弱大气淡水作用以及早期表生-浅埋藏下的细菌微生物-灰泥相互作用.大规模白云岩化作用,以及埋藏-构造期的去云化作用分别发生于晚三叠世的卡尼阶(226.50 Ma±9.68 Ma)与诺利阶(211.50 Ma±1.50 Ma),地层温度分别为43~54℃和50℃.在白云石(δ18O水=-0.83‰~9.70‰)与方解石(δ18O水=-1.16‰~12.94‰)的胶结过程中,随着胶结物晶体增大,δ18O水总体逐渐降低,指示了温度升高与盐度升降变化.统计结果表明,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格架孔(占比32.38%)、扩溶缝洞(占比43.69%)和微孔隙.微孔隙连通性好,富有机酸的孔隙流体抑止了规模性的胶结作用,导致部分孔隙得以保存.向上变浅的浅水潮下带-潮间带"米氏(级)微生物岩沉积旋回",以及开放-半开放早期成岩体系是孔隙发育的基础.埋藏成岩流体迭加改造作用导致了储层孔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孔隙演化、成岩流体、微生物碳酸盐岩、雷口坡组、中三叠统、四川盆地西部

44

TE122.1(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国家重点基础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2023-0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0页

55-7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0253-9985

11-4820/TE

44

2023,44(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