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机理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4种垂向叠置样式和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5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相应的识别标志。研究区单砂体宽度介于200~800m,单砂体厚度介于4~8m。分离式的叠置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垂向)叠置类型的砂体厚度不同、注水方向不同,对剩余油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的砂体横向不连通,在两个单砂体之间易形成侧翼剩余油富集;侧切式和替代式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剩余油不易富集。
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单砂体、泉头组、剩余油、扶余油田
TE121.1(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专项BJ14267;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4JK1754。
2015-03-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