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80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IHD)的一种急性表现,具有很高的死亡风险,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是AMI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病情危重、难以及时预测和无有效救治方法等特点,其病死率极高.本综述从AMI后CR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相关检测手段、危险因素等方面总结CR的防治方法,主要从基线数据、生化指标、临床特点、血运重建情况、既往史等信息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所提出的风险预测模型,提出分别利用年龄、性别、心率、心肌梗死部位、血红蛋白数量、白细胞数量、入院时间等预测AMI患者CR.其主要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基础心率>80次/min、前壁心肌梗死、血红蛋白<120 g/L、白细胞>1×109/L、入院时间>12 h等,这些指标更易引起CR,此外,原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有助于降低CR的风险,而溶栓则可能增加CR的风险.运用风险预测模型及相关检查手段,从机制和源头出发及时预测CR的发生,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并为高危患者治疗及预后提供指导.CR具有突发性、高致死性,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因此通过早期预测因素,并建立一系列风险预测模型评估CR,以便早期识别CR的发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尽早防治CR显得尤为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危险因素
17
R542.22(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广东省科技厅基金项目2013B022000103;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161A011079
2019-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82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