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在后Pilon骨折中的应用
三踝骨折及Pilon骨折为踝关节常见骨折,而后Pilon骨折为踝关节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损伤机制及治疗原则不同于Lauge-Hansen分型的三踝骨折,也不同于典型的Pilon骨折.Huber等[1]在1996年使用“三踝Pilon骨折”来描述伴有距骨移位的后踝冠状面骨折.Hansen等[2]在2000年归纳总结后提出“后Pilon骨折”这一概念,即后踝骨折线位于胫骨远端后侧冠状面,后踝骨折块向近端移位,常伴有距骨后脱位.不同文献资料报道的发病率不尽相同,Toplis等[3]通过研究108例Pilon骨折CT横断面的表现,发现后Pilon骨折发病率约占全部Pilon骨折的5.6%.Chen等[4]报道后Pilon骨折约占三踝骨折的6.4%,Switai等[5]报道的后Pilon骨折占所有经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的20%.由于后Pilon骨折的概念提出较晚,认识时间短,发病率较低,且因为其独特的病理特点,使有关于后Pilon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都存在争议[6].同时,在临床中相当一部分后Pilon骨折被误诊为传统三踝骨折或后踝骨折,导致治疗难度和后期并发症增加.后Pilon骨折的常用手术入路一般有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及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其中后外侧入路应用较多[7],但后外侧入路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25
R683.42(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19-08-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3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