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1671.2014.12.038
微创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应用研究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genic low back pain, DLBP)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高,多由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退行性椎间盘病变引起[1]。大多数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但仍有10%~2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2]。常规融合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椎体稳定性破坏导致的并发症,易再次引发疼痛[3]。随着影像学及疼痛学的飞速发展,脊柱微创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优越性也越来越明显,其创伤小、并发症少,不破坏椎体稳定性等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4]。目前治疗 DLBP 常用的微创技术主要包括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Disc-FX系统髓核摘除、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等。由于腰椎稳定性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人们逐渐把影像学检查作为临床研究腰椎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现通过影像学方法观察不同术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对其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微创技术、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术后、腰椎稳定性、应用研究、low back pain、椎体稳定性、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影像学检查、髓核摘除术、患者、髓核成形术、并发症、低温等离子、疼痛、射频消融、临床研究、临床表现、结构紊乱
R681.5+3;R616(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15-01-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087-2089,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