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1671.2006.06.027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引用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456例(男236例,女220例)膜周部VSD患者,年龄3~48岁,平均(14±9)岁.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及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者同时应用其他封堵装置治疗合并的畸形.结果456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直径为2.3~18 mm(平均6.2 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 mm(平均2.3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1.3~20 mm(平均6.4 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 mm(平均2.4 mm).448例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 mm(平均8.6 mm).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1.3%),溶血2例(0.4%),封堵器明显移位1例(0.2%).6例AVB患者,5例均恢复正常窦性心率,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0.2%)术后6月复查,有微量残余分流,1年后消失.6例(1.3%)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10例(2%)术后即刻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0.2%)术后5d新出现三尖瓣中量返流,1例(0.2%)术后6月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膜周部VSD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室间隔缺损、并发症、介入放射学

22

R6(外科学)

2006-07-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731-73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实用放射学杂志

1002-1671

61-1107/R

22

2006,22(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