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01070-20201110-01742
川崎病患儿外周血肌腱蛋白-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比较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恢复期外周血肌腱蛋白-C(TN-C)水平,评估外周血TN-C是否可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特异性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018年1月1日至11月1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44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组(CAL
+组)21例,非冠状动脉损伤组(CAL
-组)23例]、3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及36例非感染、非血管炎儿童(对照组)外周血TN-C水平。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
Mann-
Whitney U检验。采用
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或
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TN-C与实验室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N-C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分别为(32.0±13.8) μg/L、(33.5±11.4) μg/L、(23.3±10.8) μg/L,均
P<0.01];并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
r=0.317,
P=0.038),与血钠水平呈负相关(
r=-0.472,
P=0.004),但CAL
+组与CAL
-组患儿外周血TN-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31.7±15.4) μg/L比(32.3±12.5) μg/L;治疗后:(32.2±11.6) μg/L比(34.8±11.3) μg/L;恢复期:(22.6±7.3) μg/L比(24.0±13.4) μg/L,均
P>0.05]。川崎病、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TN-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分别为(32.0±13.8) μg/L、(37.2±18.2) μg/L、(24.0±8.05) μg/L,均
P<0.01]。
结论:本研究尚不足以证明外周血TN-C能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因子及血管损伤的标志物,但其可能可作为川崎病急性期免疫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
川崎病、过敏性紫癜、肌腱蛋白-C、预测因子
37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13Z-AO222;Program of Sichuan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13Z-AO222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