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5.13.016
儿童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
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系统住院患儿中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的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儿童 CRT 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系统住院 CRT 患儿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共42例 CRT 患儿,男女比例为1.0:0.5,男女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62);发病年龄中位数7岁4个月(2个月~15岁6个月),﹤1岁占16.7%(7/42例),其次为13~14岁占11.9%(5/42例);CRT 发生距置管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9 d(范围1~81 d),置管后0~10 d 为发生 CRT 高峰期(52.5%,21/40例),其次为10~20 d(35.0%,14/40例);原发病以血液肿瘤疾病、肾脏疾病及深部真菌感染居多。发生血栓位置右侧置管(57.1%,24/42例)稍多于左侧(38.1%,18/42例);病例均经 B 超检查获得确诊,其中无症状者占28.6%(12/42例)。确诊后7.1%(3/42例)采用患肢制动、热敷等保守治疗,7.1%(3/42例)行导管拔除,33.3%(14/42例)在拔管基础上使用抗凝剂和/或溶栓剂。1周后共22例复查 B 超,其中血栓较前缩小54.5%(12/22例),且均为干预病例;血栓较前增长22.7%(5/22例);血栓无明显变化22.7%(5/22例)。3例在发生 CRT 拔出导管后因病情需要重新置管,且3例均再次复发,复发率为100%。结论儿童 CRT 以婴儿及年长儿多见;多发生在置管20 d 以内;常发生于患有血液肿瘤、肾脏疾病及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对放置导管的患儿应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监测血栓的发生;发生 CRT 时及时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必要时拔出导管治疗有效,重新放置导管有 CRT 复发的可能。
儿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R563.1;R743.3;R692
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学科骨干项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扬帆计划
2019-0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