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j.issn.2095-428X.2014.07.012
儿童对于被欺负现象的内隐态度分析
目的 通过对儿童欺负、被欺负状况调查,研究儿童欺负/被欺负事件的发生特点,探讨不同欺负类型的儿童(欺负者、被欺负者、欺负/被欺负者、非卷入者)对于被欺负现象的内隐态度.方法 采用整体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3所普通小学抽取1 100例小学生,用儿童欺负问卷(小学版)对其施测,并抽取78例欺负事件卷入者(其中包括30例欺负者、18例被欺负者及30例欺负/被欺负者)及29例非卷入者,施以内隐联想测验(IAT).结果 (1)1 029例有效被试中,欺负者74例,被欺负者121例,欺负/被欺负者101例,合计296例,约28.8%(296/1 029例)的儿童卷入到欺负事件中.(2)从总体上看,被试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324.083±458.373) ms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463.963±501.254) 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63,P <0.01).(3)不同类型儿童中,欺负/被欺负者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237.838 ±449.731) ms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428.754±539.634) 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P<0.05);非卷入者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512.389±557.354) ms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777.404±441.373) 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29,P<0.01).(4)欺负者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304.007±400.530) ms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287.236±405.017)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P>0.05);被欺负者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178.900±280.539) ms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292.635±467.531)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1,P>0.05).结论 儿童总体上对被欺负现象持否定态度,即认为被别人欺负是不好的;非卷入者和欺负/被欺负者对被欺负现象更多地持否定态度.
被欺负、内隐态度、儿童
29
B844.2;C913.4;H31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乡医学院科研培育基金
2019-0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52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