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癎)持续状态的发展历程与分类进展
癫(癎)持续状态(SE)的临床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临床与病理学发展时期(1750-1920年),以临床观察和组织解剖学研究为特征;2.临床与脑电图学发展时期(1924-1980年),Berger将脑电图技术应用于临床;3.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时期(1980年以后),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神经影像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癫(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SE的基本定义也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与临床诊疗的需要而不断完善.1962年马赛会议提出:SE指任何持续足够长时间或反复发作足以产生稳固或持久的癫(癎)发作现象.2001年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提出:SE为绝人多数患者中某种癫(癎)发作的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的间歇期内中枢神经功能也不能恢复到原有基础水平的发作情况.SE时程也随之不断演变,从最初提出的30~60 min缩短至目前的5~10 min,并提出难治性SE的新概念.SE分类取决于不同的临床需要,Gastaut最初提出SE的分类应该与癫(癎)发作的分类一致;ILAE根据病因学将SE分为急性症状性、远期症状性、特发性、隐匿性和未能分类的SE;根据是否出现骨骼肌收缩又将SF分为惊厥性与非惊厥性;根据不同年龄期起病及癫(癎)综合征特点,制定了年龄相关的SE分类;根据SE发作时程及演变过程,又分为初期或早期性、典型或确立性、难治性、微小发作性和部分缓解性SE;2006年ILAE根据癫(癎)发作的病理机制与临床需要制定了新的SE分类法.
癫(癎)持续状态、基本定义、分类、临床特征、历史
25
R729(儿科学)
2011-05-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891-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