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豆纹动脉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较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253-9926.2018.08.013

静脉溶栓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豆纹动脉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较

引用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由主干动脉分出的穿支动脉入口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1],这一概念由 Caplan在1989年提出,强调BAD引起的脑梗死在病理上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脂质透明变性不同,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国内外研究表明,BAD,尤其是其中常见的豆状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 LSA)梗死患者在亚洲人群有较高发生率,更易出现早期卒中病情加重或症状波动,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2-4].有人提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 LSA 梗死的重要治疗策略[1].然而,尽管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END仍然棘手,并与不良结局和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有关[5-7].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已被用于急性脑缺血症状发作后4.5 h内,其疗效迄今为止在许多研究中已被证实.然而,tPA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tPA 治疗的患者 END 并不罕见[8-10],其次,静脉注射 tPA 后24 h内禁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11,12].因此,怀疑 tPA 是否会对预防和改善不良后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值得研究[8].在这项研究中,为了确定tPA治疗LSA梗死的有效性,我们比较了接受 tPA 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 BAD 中LSA梗死患者的END和结局.

47

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2015091012

2018-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886-88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山西医药杂志

0253-9926

14-1108/R

47

2018,47(8)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