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宗族还是实体化的宗族?
20世纪中国汉人社会的宗族研究,史学界主流是以进化论为理论支撑的社会分期论,在国内表现为革命话语下的封建社会形态论,在日本则表现为近世社会说和唐宋变革论(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氏著:《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23~25页).就文献资料而言,“宗族”二字连用很早就已出现,秦汉以降的史籍中亦不乏见,学者们又将之与两汉豪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世家大族或士族联系起来,视其为“宗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至宋元时期变为新宗族,在这样的叙述基础上,进而探讨不同宗族形态的演变逻辑及原因,由此连缀起一条“宗族通史”的脉络.20世纪通论性的宗族研究论著基本都遵循了这一理路,区别或是各自的阶段划分不同,或是对各阶段特点的概括不同,影响较大者有徐扬杰的四段论: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家族、殷周时期的宗法式家族、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家族、宋以后的近代封建家族(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0页);李文治的三段论:西周至春秋初期为贵族宗子制类型宗法宗族制,东汉后期至唐中叶为门阀权贵等级性类型宗法宗族制,宋元明清为一般宦室庶民类型宗法宗族制(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冯尔康的五段论: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土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平民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4页);常建华在冯尔康五段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为:先秦的世族世官宗族制、秦汉至隋唐五代的士族宗族制、宋元明清的科举制下祠堂族长宗族制、近现代社会巨变中的宗族制(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4页);等等.
2019-05-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