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是/应该"问题看传统史学理论中的现代因素
"是"与"应该"之分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对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进行逻辑区分时提出的命题.由于西方主流哲学所坚持的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等范畴的截然二分、相互外在对立之形而上学的传统,一般认为"是"与"应该"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是"是不能推出"应该"的.而这呈显于西方的历史认识中,则构成求真与求善的紧张,直到现象学运动的兴起,二者的紧张才有所缓和.反观中国,因长期浸润在"人/世界"的在世结构的观念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始终处于互涵互融、混融统一的境界,所以对于包括历史在内的认识世界,呈显的是一种参与式的"理解",而非镜像式的"反映";对于史学,所追求的则是"合于理"与"本于情"的辩证统一.这种不呈显"是"与"应该"之紧张的史学认识,在一定意义上,恰与经过现象学运动洗礼过的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相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理论所具有的现代因素.
"是/应该"问题、史学理论、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
K092=3(史学史)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07JJD770092之阶段性成果
2010-03-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