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正史《循吏传》研究首先以文本为要,文本研究须明确其入传标准及内容特点.笔者近两年通读19部正史《循吏传》,发现正史《循吏传》不仅传名各有变化,或曰《循吏》,或曰《良吏》《良政》《能吏》,其入传标准及内容特点前后亦有变化.
《史记》首设《循吏传》,列于类传之首.《史记·循吏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5位循吏.孙叔敖为楚国相,功绩卓著,司马迁仅记其"施教导民""政缓禁止"①等事迹,以及"三相楚而心愈卑"②的人品修为.曰其为治"吏无奸邪,盗贼不起"③,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④.郑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⑤可谓社会善治典范.鲁相公仪休拒收遗鱼,司马迁由此特别强调"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⑥之官德.楚相石奢,"坚直廉正,无所阿避."⑦晋国法官李离"过听杀人",以身"正国法"⑧.5位循吏,4人为相,1人为法官,皆为"奉法循理"之典型,或善治邦国,或官德高尚,或伏法献身,故被写入《循吏传》.
记述内容、入传标准
K092(史学史)
2023-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