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9.04.02
海原盆地地下水咸化特征和控制因素
地下水是海原盆地唯一的供水水源,近年来部分地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增高,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水文地质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分析69组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对地下水补给来源和咸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地下水TDS值198.2~6 436.4 mg/L,沿着地下水流向,咸化程度增加,水化学类型从基岩区的HCO3—Ca· Mg型演化至滞留—排泄区的SO4·Cl—Na· Mg型.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和基岩裂隙水侧向径流,补给源—对地下水咸化贡献较小.溶滤作用具空间差异,基岩区和补给区以碳酸盐、硅酸盐风化为主,径流区和滞留—排泄区则为蒸发岩风化,硫酸盐是地下水中阳离子的主要来源.补给水、溶滤和蒸发对第四系地下水TDS的贡献比率分别为4.8%~81.2%、11.9% ~85.9%、1.7%~29.5%,溶滤作用是控制海原盆地地下水咸化的首要因素.当地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岩泉水的综合利用,同时注意控制海原县和西安镇等地区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下水进一步咸化.另外,在微咸水分布区可引进地下水去除硫酸盐技术,提高微咸水利用程度.
地下水、咸化、溶滤作用、蒸发、地下水补给、海原盆地
46
P641.3(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288,DD201903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259
2019-08-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