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41/j.cnki.pmb.2015.17.007
慢性牙周炎患者洁刮治术后牙周微生物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洁刮治术后慢性牙周炎可疑致病微生物检出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慢性牙周炎患者36例,均采用洁刮治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牙周膜附着丧失量、牙周探诊深度、出血率以及微生物数量.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牙周探诊深度与探诊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附着丧失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治疗后中间普氏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和福赛氏类杆菌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前后细菌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C组牙周探诊深度变化显著高于D组(P<0.05);齿垢密螺旋体C组探诊出血率变化显著低于D组(P<0.05);福赛氏类杆菌C组牙周探诊深度和出血率与D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和福赛氏类杆菌数量与洁刮治术后疗效密切相关,可作为微生物指标.
慢性牙周炎、洁刮治术、微生物数量
15
R781(口腔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1795
2015-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228-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