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与动态观察
目的:建立并鉴定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摸索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变化规律,阐明氧化应激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60Co源22Gy单次照射SD大鼠全肺.分别于照射前、照后1天,7天,15天,21天,30天,60天,120天活杀大鼠,计算肺系数,右肺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大鼠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α-SMA表达情况;左肺进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血清测定MDA含量、总SOD活力和TGF-β1含量.结果:(1)大鼠肺脏于照后15天开始出现明显大体改变,病理学表现为间质性渗出性炎症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照后60天至120天肺脏塌陷,表面可见纤维化病灶,病理改变以肺间隔内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沉积为主;(2)血清T-SOD活力照后1天至7天短暂增加后其活力持续降低;血清MDA含量和TGF-β1含量随时间时间延长逐渐增高;(3)照后60天肺组织α-SMA表达明显增加,至照后120天最为显著.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并阐述了其病理变化规律;氧化应激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过程,为其防治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氧化应激
13
Q95-3;R818.74(动物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01220,30972974;全军医学科研"十二五"课题CWS11J088;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KF201204;呼吸和肺循环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1-3;丰台区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创新科研基金FC-2012-07;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RLO200810;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3070
2013-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00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