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92/j.1000-4890.201612.004
安太堡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区物种天然更新时空动态
以安太堡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区1 hm2“刺槐+榆树+臭椿混交模式”长期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平台,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两次样地调查数据,对植被恢复过程中主要更新物种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揭示人工重建植被天然更新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2010-2015年,样地内幼苗个体数由4216株增加为11177株,幼树个体数由687株增加为727株,幼苗幼树增加的数量主要是榆树和臭椿的贡献.幼苗存活率榆树>臭椿>刺槐,幼树存活率榆树>刺槐>臭椿;样地内幼苗在0~20 m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随研究尺度的增加而降低;幼树在小尺度(0~5 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其他研究尺度上则为随机分布;无论在群落水平还是物种水平,幼苗幼树高度和生物因子共同影响幼苗幼树的存活;在安太堡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区物种天然更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密度制约效应.
植被恢复、更新、空间格局、时空动态
35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40136资助.
2017-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223-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