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调控——基于空间形态学-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构建生态安全网络是在快速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以典型跨界的太湖流域为地理研究单元,使用多源空间数据,采用空间形态学方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以及地理学统计方法建立"生态源地-活动廊道-保护网络-阻力特征-分区调控"的生态安全模式.研究结果显示:(1)太湖流域20个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的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浙西区和湖西区,包括大型湖体和丘陵森林等;(2)流域内重要性廊道贯穿太湖连接大型湖体和森林,一般性廊道集中分布在浙西-湖西区,将生态源地两两相连;(3)根据节点-廊道-源地网络分布,参考生态阻力和生境质量的空间性特征,构建流域"四区一带"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分区管控措施,为经济发展快速但生境脆弱的太湖流域生态体系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形态学(MSPA)、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生态安全网络、太湖流域
4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3020201
2022-04-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968-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