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高原沙化沼泽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驱动因素
若尔盖高原沼泽区土壤沙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是亟待解决的区域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若尔盖高原红原县沙化沼泽区,研究了土壤沙化梯度上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湿度、容重和孔隙度的关系.随着土壤沙化程度增加,群落特征种组替代顺序为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种组→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种组→四川嵩草(K.setchwanensi)种组→黑褐穗苔草(Carex atrofusca subsp.minor)种组→粗壮嵩草(Kobresia robusta)种组;植物种数(单位样方物种丰富度和总种数)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单峰变化格局,但植物种数峰值出现在极轻度沙化的高山嵩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中度沙化的四川嵩草-黑褐穗苔草群落;β多样性表现为“U”型变化格局,最高值出现在未沙化的华扁穗草群落,最低值出现在极轻度沙化的高山嵩草群落;土壤湿度对植物种多度影响最大,可解释总方差的24.8%,其次为土壤容重,可解释总方差的1.4%;沙化过程中土壤湿度是影响植物群落生态分布和种类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影响群落特征种的多度和分布.粗壮嵩草可考虑作为沙化土地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
植物种多样性、特征种组、植被恢复、土壤沙化、若尔盖高原
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20-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602-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