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动态分析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区域.基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对比分析,结合土地覆被变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执行之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形成全面的认识.结果 表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覆被类型均以生态用地为主,2000-2010年生态用地占比下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年生态用地占比均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土地覆被类型转换程度相对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小.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密度、NPP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水土保持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最高,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平均生物量密度、平均NPP最高,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物量总量、NPP总量最高,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多位于西北内陆,整体上植被覆盖度最低,生物量密度和生物量总量、平均NPP和NPP总量也最低.总的来说,2000-2010年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幅度不及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表明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与转移支付,进一步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提升全国整体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量、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服务功能
39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3XDA20020402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3403,2016YFC0503706;农业农村部软科学研究2018084
2019-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3039-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