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中上游湿地植被β多样性
探讨和揭示群落构建机制(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研究β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环境异质性的关系为解释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往群落β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种组成的差异性,对种间在进化关系和功能属性方面的差异则关注较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汾河中上游湿地植被Tβ(taxonβ-diversity)、Pβ(phylogenetic β-diversity)和Fβ(functionalβ-diversity)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生境异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样地间距离的增加,Tβ、Pβ和Fβ整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即表现出群落的距离衰减效应.(2)土壤因子中,TP是影响样地间Tβ、Pβ和Fβ的主要因子(P<0.05);pH、TOC和TN对Tβ、Pβ和Fβ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由于受到空间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样地间β多样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Tβ(0.66-1)、Pβ(0.42-0.85)和Fβ(0.51-0 94).(4)尽管Tβ、Pβ和Fβ反映了多样性的不同方面,但三者之相关性极显著(P<0.01);(5)对Tβ、Pβ和Fβ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生境异质性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和扩散限制共同决定着β多样性的格局,即群落的构建机制由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共同主导.
β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距离、生境异质性、汾河上中游
36
S71;X17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助项目2011FY110300,2015FY110300;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011037-1
2016-07-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292-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