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绿水系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绿水和蓝水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半干旱、半湿润区水资源的评价和管理有重要意义.引入流域尺度上绿水系数指标,定义为某一流域内由降水到绿水的转换系数.研究发现,1950-2011年间,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的绿水系数呈现增大的趋势.除了气温、降水的影响外,水土保持是一个重要因素.水土保持措施减少了降雨到径流(蓝水)的转化率,增大了降雨到绿水的转化率.绿水系数的增大意味着坡面径流减弱和河流径流的减弱,从而减少了坡面侵蚀和流域产沙.同时,绿水系数的增大意味着植被蒸腾作用的增强,说明植被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增强,这也会导致坡面侵蚀的减弱.河龙区间产沙量与流域绿水系数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沙量变化的53.7%可以用流域绿水系数的变化来解释.水土保持实施后,梯田和坝地使得生产性绿水系数增大,从而增加了粮食产量.梯田、坝地面积与绿水系数和粮食产量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粮食产量与绿水系数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绿水系数具有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指示意义,在年降水可比的情况下,流域绿水系数的减小意味着集水区生态环境环境质量降低,流域绿水系数的增大意味着集水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依照绿水系数的变化,可以将近60余年来河龙区间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
绿水、绿水系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黄河中游
35
TV1;S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37,41071016
2015-12-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7298-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