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肥力特征
以自然植被恢复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自然恢复31a后形成的6个植被类型区(樟树、枫树、梓树、白檵木、唐竹、白茅草)、2个同期种植的人工植被区(湿地松、板栗)以及相邻裸地区0-100 cm土层pH值、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明确了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茅草和唐竹区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裸地区,但枫树和白檵木区的土壤酸化明显.(2)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全P、速效P等指标表现为乔木>草本>灌木,碱解N、全K、速效K表现为灌木>乔木>草本,全N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3)土壤综合肥力优劣为:枫树区>梓树区>白檵木区>樟树区>唐竹区>白茅草区>湿地松区>板栗区>裸地区,自然恢复植被比人工植被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红壤、植被类型、土壤肥力、自然恢复
34
S71;S1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4CB44100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13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996-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