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海拔、人为干扰对大中型野生动物分布的影响——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5846/stxb201106090768

植被、海拔、人为干扰对大中型野生动物分布的影响——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引用
利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8条动物监测样线在2003-2010年的生态监测数据,分析了植被、海拔、人为干扰对大中型野生动物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1)本监测共记录到保护区内大中型野生动物26种,其中兽类18种,鸟类8种,属于我国Ⅰ级、Ⅱ级保护动物的分别有5种和11种.2)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是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两种植被类型(分别有26种和17种),阔叶林和灌丛次之(分别为10种和12种),草地最少(2种).3)海拔2400 m以下的地方,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类稀少,为10种,2400-2599 m海拔段物种数增加至20种,之后随海拔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4)人为干扰显著影响大中型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将原生森林植被转化为次生的落叶阔叶林、灌丛和草地,使树正、亚纳和尖盘等地下坡位(相对海拔0-199 m)的大中型野生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降低(分别为4、2、2种).包括旅游活动和交通在内的人为干扰,可能导致附近50m海拔范围内保护动物的缺失,并使下坡位的某些物种向高海拔处移动.生境破碎化则使野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发生改变,使原有森林内部优势种,如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逐渐被适应能力强的物种,如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和野猪(Sus scrofa)等所取代,并将长期影响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当前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大中型野生动物的分布是植被、海拔与人为干扰综合作用的结果.

野生动物、植被、海拔、人为干扰

32

X17;S71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四川省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CN0860,CN0865,CN0892,10000859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4228-423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生态学报

1000-0933

11-2031/Q

32

2012,32(1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