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以位于西南大学的农业部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始于199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田为对象,研究了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及垄作翻耕(LF)等4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下SOC和SMBC均呈现出在土壤剖面垂直递减趋势,翻耕栽培下其降低较均匀,而免耕栽培下其富集在表层土壤中.同一土层不同耕作方式间SOC和SMBC的差异在表层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在0-60 cm剖面中,SOC含量依次为:LM( 17.6 g/kg) >DP( 13.9 g/kg) >LF( 12.5 g/kg) >SH(11.3 g/kg),SOC储量也依次为:LM( 158.52 Mg C/hm2 >DP( 106.74 Mg C/hm2) >LF(93.11 Mg C/hm2) >SH (88.59 Mg C/hm2),而SMBC含量则依次为:LM(259 mg/kg)> SH(213 mg/kg)> LF( 160 mg/kg)> DP( 144 mg/kg).与其它3种耕作方式比较,LM处理显著提高SOC含量和储量以及SMBC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商(SMBC/SOC)进行分析发现,耕作方式对SOC和SMBC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SMBC与SOC、全氮、全磷、全硫、碱解氮、有效磷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效硫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SMBC可以作为表征紫色水稻土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耕作方式、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商、紫色水稻土
32
S15;S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5069,40975095和40805050;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008063510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09 B026;西南大学生态学重点学科"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资助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4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