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和遗传特征的影响
应用单个体培养、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以具有明显生化遗传差异的3个克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对象,对长期(世代数大于200)和短期(世代数约为12)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进行了生活史特征和等位酶(PGM,GPI,MDH)分析.结果表明,除3个克隆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和每个雌体一生中所产的后代数在长期和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个体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外(P>0.05),其它生活史特征在长期和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均因轮虫克隆的不同而异.克隆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幼体阶段历时、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轮虫每个雌体一生中所产的后代数、幼体大小和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连续孤雌生殖历期对轮虫幼体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而克隆和连续孤雌生殖历期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幼体大小和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长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幼体阶段历时和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均显著短于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平均寿命显著长于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高于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的轮虫.3个克隆轮虫在长期和短期连续孤雌生殖后其3种等位酶的酶谱均未出现明显的改变.
萼花臂尾轮虫、孤雌生殖、生活史特征、等位酶
31
S96;S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369,30499341;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08040106904;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2004sys003;重要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安徽师范大学青年基金160-720674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170-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