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在微咸水河口湿地甲烷排放中的作用
以长江口微咸水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潮汐淹没和改进的静态箱法,针对芦苇在不同淹水条件下对甲烷的传输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淹没样点割除芦苇前后平均甲烷释放分别为1.60 mgCH<,3>m<'-2>h<'-1>和0.50 mgCH<,4>m<'-2>h<'-1>,而短期淹没样点割除芦苇前后平均甲烷释放分别为0.94 mgCH<,4>m<'-2>h<'-1>和0.55 mgCH<,4>m<'-2>h<'-1>.芦苇的存在增加了大约41.5%-69%的甲烷释放,割除芦苇导致长期淹没样点甲烷释放显著地减少.从淹水前到淹水后的一个潮周期内,长期淹没样点和短期淹没样点的甲烷释放分别在淹没期达到最小和最大释放(1.21 mgCH<,4>m<'-2>h<'-1>和1.18 mgCH<,4>m<'-2>h<'-1>),说明芦苇对甲烷的传输作用受到潮汐淹没程度的影响.实验室针对芦苇自身产甲烷的可能性进行的离体芦苇茎干和叶片的甲烷释放研究发现,离体茎干释放大约0.7μL/L和0.2μL/L甲烷,且下部茎干的甲烷释放量要明显高于上部茎干和叶片,随后均不再增加.结果进一步证实芦苇增加的甲烷排放来自对土壤气体的传输.同时,传输作用主要发生在植株的下部茎干.
长江口、传输作用、淹没周期、芦苇
31
X53;S15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8022;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07DZ12039;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2009012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245-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