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对崇明岛围垦区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农业土壤碳固持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因子之一,而准确地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往往因土壤本底的不均一和土地利用历史多变而复杂化.为此,在崇明东滩湿地围垦区选取了本底均匀、利用历史简单的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水-旱轮作农田、人工林、鱼塘撂荒地),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环境间的父系,以期评价其各自的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农田土壤的表层(20 cm)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最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2.62 g/kg和225.34 ms/kg,包括苗圃栾树林、水杉林带以及桔园在内的人工林地次之,鱼塘撂荒地最低;但撂荒地深层土壤(40-100 cm)的有机碳含量高于其它类型,反映了围垦前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的残留影响.土壤呼吸强度的顺序则为鱼塘撂荒地>农田>桔园>苗圃栾树林>水杉林带.农耕地在前作小麦收割种植水稻后,土壤CO2通量显著下降,不及旱作时的10%.除农田和撂荒地以外,土壤表层5 cm深处温度可以很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但在高温高湿季节呼吸速率较为离散.研究表明: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中,水-旱轮作可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反而有可能低于农田土壤.在中国南方湿润亚热带地区,水旱轮作可较好地协调农业土壤的碳固持和释放过程的矛盾,可能具有相当大的农业减排潜力.
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农业减排
30
S15;TU2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07JC14002;上海市"浦江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6698-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