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0-0933.2006.08.027
西太湖湖滨带已恢复与受损芦苇湿地环境功能比较
对西太湖湖滨带部分地段受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进行修复的基础上,开展了修复后湿地和相邻受损湿地内植物生物量,湿地水体与泥积物中氮、磷含量,底泥有机质含量,底泥氮循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底泥重金属种类和含量等湿地环境功能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受损湿地内近20m宽的陆向辐射带均为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以及人工种植的苏丹草、苦荬菜和黑麦草等鱼食青饲料所取代.与修复后湿地相比,每1m2植物生物量较少了37%~60%.(2)两类湿地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沿水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到陆向辐射带依次呈递增趋势,且修复后湿地内水体中的无机氮浓度分别比受损湿地增加了25.36%,89.39%和2562.30%,其中以NH+4-N为主,反硝化作用在已修复湿地中占主导地位.(3)两种湿地内的水向辐射带和水位变幅带底泥氮、磷含量均较低,陆向辐射带内较高,磷含量分别比受损湿地同一水位梯度高3.19,2.62、2.25倍和1.74倍;氮含量分别比受损湿地同一水位梯度高1.84,6.08、2.09倍和2.46倍.(4)两种湿地内的水位变幅带和陆向辐射带中的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已恢复湿地底泥有机质含量达到4.13%~5.65%.水向辐射带含量均较低,一般在0.65%~0.8%之间.(5)水位变幅带和陆向辐射带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已修复湿地泥积物有机质含量达到42.17%~56.5%.水向辐射带有机质含量均较低,一般在1.65%~8.03%之间;(5)受损湿地内的陆向辐射区和水位变幅区硝化细菌数量分别比反硝化细菌高3.73倍和1.73倍,水向辐射区底泥中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基本相当;在已修复湿地内的陆向辐射区和水位变幅区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别是硝化细菌数量的10.69倍和8.24倍,反硝化作用占绝对优势;在水向辐射区及开阔湖体,湖水的频繁交换作用,硝化细菌数量相对较多,硝化作用较强.(6)在湿地水位变辐区和陆向辐射区沉积物Mn含量较高,含量在800~1000mg/g之间.Cu、Zn、Pb等重金属污染元素含量分别为35.80~78.95μg/g,53.76~154.50μg/g和48.06~108.88μg/g,重金属污染对该区域水环境无明显影响.
湖滨带湿地、环境功能、芦苇
26
Q948(植物学)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2AA601012-06
2006-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625-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