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及人工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4108/j.cnki.1008-8873.2017.05.001

天然及人工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引用
应用高通量测序和OTU分析法比较了红树植物人工修复区(Transplant-,TP)与天然区(Natural-,NA)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从群落组成来看,细菌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主要由27个门类的菌群组成,优势菌群包括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绿弯菌(Chloroflexi)、酸杆菌(Acidobacteria)、浮霉菌(Planctomycetales).古菌的组成在纲的水平上主要以盐杆菌(Halobacteria)、热原体(Thermoplasmata)和甲烷菌(甲烷微菌Methanomicrobia、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a、甲烷球菌Methanococci)为主,其中盐杆菌占的比重最大(约19%—37%).从结构来看,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chao)表明:天然林和人工林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均高于古菌,天然林多样性及丰度均高于人工林(NA>TP).此外,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细菌聚成两大类:源自外周土壤的菌群聚成一类,源自根际土壤的菌群聚成另一类;古菌则按生境聚成三类:分别是天然林、人工林和采自非红树区的基围鱼塘.对细菌来说,经长时间修复的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外周土壤群落结构差异不大,显示出了趋同性;但同一环境下的根际与外周土壤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体现了明显的根际效应.古菌结构受根际效应的影响较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天然林、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根际效应、秋茄

36

Q938.1(微生物学)

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5021;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计划A201503D07;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础研究计划JCYJ20150529164918736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1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生态科学

1008-8873

44-1215/Q

36

2017,36(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