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69/j.cnki.rswc.2023.05.036
矸石山不同人工沙棘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演变特征
[目的]揭示哈溪双龙沟废弃矿区矸石山不同造林时期人工沙棘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演变特征,阐明影响区域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祁连山及其相似山区矸石治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区域 4 个造林时期以及 3 个土层剖面土壤试验数据,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开展矸石山人工沙棘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造林 10 a>造林 5a>造林 2a>对照荒地.伴随人工沙棘林的恢复,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涨幅达到 7.93%~238.73%,且表聚现象明显(0-5 cm);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不断升高,土壤速效磷波动性下降,土壤全磷变化不明显;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全氮、速效磷、铵态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为影响区域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人工栽植沙棘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物种多样性,促进植物群落构建,增加土壤养分累积及土壤酶活性提升.
矸石山、植被恢复、土壤养分、酶活性、综合评价
30
S158;S153.6(土壤学)
甘肃省青年科技资助项目;甘肃省青年科技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3-09-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62-16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