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1980-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格局及碳补偿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格局并测算碳补偿价值,为引导流域低碳发展,健全流域碳补偿机制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碳排放系数,单位GDP能耗及经济贡献系数等方法,测算三峡库区1980-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并以净碳排放为基准值,对碳排放阈值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修正,测算土地利用碳补偿价值.[结果]①三峡库区1980-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及碳吸收整体呈上升趋势.耕地和林地是土地利用碳吸收主要载体,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是土地利用碳排放主要来源;②碳吸收格局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1980-2021年碳吸收处于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类型的区县明显增加,且大多位于东部和北部,低水平类型区县有所减少;③碳排放格局在1980-1990年均处于低水平及中低水平类型;2000-2021年库区整体碳排放量增加,其中西部重庆市主城区、中部万州、开州区、云阳县以及东部夷陵区处于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类型,武隆区的碳排放处于中等水平类型;巫溪、巫山、巴东、兴山、秭归县等区县的碳排放处于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类型;④研究区9个区县为生态盈余区,应获碳补偿资金最高的是奉节县6.87×105元,17个区县为生态赤字区,支付碳补偿金额较高的是渝北区1.53×107元.[结论]应从以下方面引导流域低碳发展:推动区域合作治理碳排放,建立横向碳补偿机制;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土地利用配置;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碳汇能力;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土地利用、碳排放、碳补偿、三峡库区
43
F301.2;X24(农业经济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CJY002
2023-05-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3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