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目的]分析2000-2020年中原城市群"三生"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快速城镇化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中原城市群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两种方法,定量分析中原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①研究区生产用地面积明显减少(-7 890 km2),生态用地面积相对稳定(仅变化0.1%),生活用地面积快速增加(7 638 km2);2000-2010年的"三生"用地转换面积远低于2010-2020年.②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先升后降,在区域整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郑州市下降幅度最大,济源市提高最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V)与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聚集度指数(A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性指数(SHEI)高度相关.③生态环境改善趋势小于恶化趋势,恶化的主要因素为林草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以及生活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用.④各类景观破碎化加剧,聚集度和连结度降低,景观形状趋于不规则化,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结论]两种评价指数对"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趋于一致,即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对林地和草地生态用地的占用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三生"用地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景观格局指数、中原城市群
42
F301.2(农业经济理论)
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哈尔滨市社会科学人才智库基地研究课题
2022-06-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84-29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