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产吲哚金黄杆菌的鉴定及其胞外产物特性分析
乌鳢(Channa argus)俗称乌鱼、黑鱼、火头等,因其骨刺少,肉味鲜美,且具有去瘀生薪、生肌补血、滋补调养等多种生理功能,一直广受国内外消费者的亲睐.近十多年来,为顺应国内外贸易市场的需要,我国人工养殖乌鳢迅速发展.但由于高密度养殖、种质退化、环境恶化及人为因素干扰等多种原因,使得养殖乌鳢病害日趋增多,新的病原也不断出现.2013年5-6月,在浙江宁波部分乌鳢养殖池塘出现了批量死亡事件,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表鳞片大面积脱落,有的烂眼、烂鳃、腹部膨胀、皮肤变黄并伴有少量体表出血现象;解剖发现其肝脏颜色变黄,有淡色斑点,组织糊化,偶有腹水.作者对典型症状的病鱼进行了取样、病原分离和初步鉴定,认为引起本次乌鳢疾病的病原为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sp.)细菌.据资料显[1-3],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sp.)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其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植物等自然环境及医院环境,为条件致病菌,是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也可引起畜[4]和鱼类[5]、蛙类[6-9]、中华鳖[10]、河蟹[11]等多种水产动物严重疾病.目前国内外关于金黄杆菌病的研究资料很少,已有的报道大多是针对病症的描述、医院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等.为了尽快明确乌鳢金黄杆菌病的病原及致病机理,作者采用常规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病原菌的胞外产物成分及致病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鱼类金黄杆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乌鳢、产吲哚金黄杆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胞外产物、抗菌药物
40
S941.42(水产保护学)
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105007;宁波大学水产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开放基金xkzsc1503资助[Supported by the Pub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Funds Projects of Ocean201105007;Ningbo University Aquacul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 Priority Level 1 Subject Open Fund No.xkzsc1503]
2016-1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4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