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研究的新动态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一直是威胁食品安全最主要的危害因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统计, 全球每年有近 15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 其中 70%是由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致病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 世代时间非常短, 能够通过形成菌膜等方式逃脱消毒剂和杀菌剂等消杀处理, 因此分布很广.从食品原料种养殖、食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以及烹调等各个环节, 都有可能对食品造成污染, 甚至产生毒素造成食物中毒.其中致病菌引起的污染在微生物污染中最为常见, 常见的致病菌有: 沙门氏菌(禽畜肉、蛋类)、弯曲菌(禽肉)、金黄色葡萄球菌(畜禽肉、乳品)、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蜡样芽孢杆菌(剩饭)、肉毒梭菌(发酵制品、肉制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乳制品、即食食品)以及致病性大肠杆菌(畜禽肉)等.但是, 目前致病微生物的法定检测方法还是传统的培养法, 费时费力, 无法满足食品日常安全检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需求, 迫切呼唤新型快速或高通量检测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此外, 微生物检测也出现了新的需求, 不仅能检测出是哪种微生物, 还要能够对其进行精准分型, 以便迅速地对其毒性、致病性、耐药性和危害等级做出判断,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些新的趋势和进展在本期《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专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0
2019-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5981-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