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量攀比”问题思考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4-9502.2016.05.014

“刑量攀比”问题思考

引用
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告人对于“公平正义”的感知,极少数是主动、正面的认为判决结果与自己的罪行是“罚当其罪”,绝大部分被告人对于司法是否公正感知的是抽象、模糊的.在抽象、模糊的公正感知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被告人往往会在行为类型、行为性质以及危害后果与裁判结论的比较视域进行攀比,由此所衍生的“刑量攀比”与公正感知的逻辑关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刑量攀比”主要发生于“同类同质”型罪刑裁量、“异类同质”型罪刑裁量以及共同犯罪中不同行为人刑量的比较等三种模式.从不完全归纳的角度,“刑量攀比”的根源可以从量刑情节本身价值理性存疑、刑事司法政策架空法律适用、司法裁判结论“因人而异”等角度进行解读.虽然“刑量攀比”现象背后存在刑罚个别化的法理支撑,但是并不能就此否认更具价值指导性的公正指向.在严格遵守法律适用的基础上,法官可能还需要更加注重裁判的艺术性和可接受性,认真对待类案处理的有益经验、尊重社会公众的基本价值认同、注重人本性、“因人制宜”地运用证据裁判规则是司法裁判得以公众认同的重要启示.

刑量攀比、发生模式、根源分析、法理思考、裁判启示

31

DF613(刑法)

2016-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91-10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1674-9502

31-2011/D

31

2016,31(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