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3-9934.1999.09.004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发生机制及临床对策探讨
目的进一步探讨移植肾超急性排斥(HAR)的病理学发生机制及临床对策.方法 1978年6月至1998年2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1524/1604例次,64例发生HAR,对其中63例切除的移植肾标本分别从皮质、髓质及血管取材,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早期肾间质小血管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大量红细胞淤滞为主要改变.随着排斥反应的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聚集,可见毛细血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并形成梗死灶.肾间质的改变主要为高度水肿,严重的伴间质出血.治疗结果:21例术中即切除移植肾,42例于术后第1~20天切肾,仅1例移植肾逐渐萎缩未予摘除.首次肾移植失败原因为超急性排斥26例,其中15例经严格配型、血浆置换及ATG治疗,在1~17天内行再次移植,10例成功.另外11例在术后6个月~2年后再行二次移植,仅4例获得成功(36.36%).结论红细胞参加了移植肾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反复输血;多次妊娠;再次移植;服用过人参、西洋参、中药及各种营养剂是HAR发生的影响因素.
超急性排斥、肾移植
22
R6(外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52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