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763/j.cnki.2096-7403.2023.06.17
"肺肠同调"法针刺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临床观察及对肠道菌群B/E值的影响研究
目的:比较"肺肠同调"法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3例,脱落2例).两组在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以"肺肠同调"法针刺治疗,穴位选取太渊、尺泽、孔最、列缺、肺俞、曲池、合谷、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均为1次/d,40 min/次,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肠道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数量比值(B/E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PIS评分、血清CRP、PC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肠道菌群B/E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肠同调"法针刺可以更好地改善SAP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有关.
卒中相关性肺炎、针刺、肺肠同调、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肠道菌群、B/E值
24
R246.1(中医临床学)
安徽省第十三批115产业创新团队项目;安徽省中医药传承创新科研项目;安徽省名中医王颖工作室建设项目
2023-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6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