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柔鱼角质颚形态及生长年间差异
根据2010年、2015年和2016年在北太平洋海域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分析其胴长、体质量及角质颚形态的年间差异和性别差异,并计算角质颚的月平均生长率,结合不同年份各月索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hl.a)的分布,研究环境对角质颚形态和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3年的个体胴长和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2016年的个体和角质颚的形态值最大,2015年的个体和角质颚形态值最小.不同年份间角质颚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分析角质颚形态值与胴长的关系发现,2010年生长参数b最大,2015年则最低.不同年份的角质颚月生长率中,2010年角质颚在8—9月有着较高的生长率,而2015年同期的生长率则最低.分析渔汛期索饵场SST和Chl.a的变化发现:2015年8—9月的SST相对其他年份较低,而2010年8—9月索饵场的Chl.a值较为分散,但高浓度(>0.7 mg/m3)所占比例较高;2016年由于适宜的SST和适宜的Chl.a,使得其个体有着形态较大的角质颚,同时个体也相对较大.不同年份间角质颚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8—9月的SST和Chl.a的变化是影响该年度个体角质颚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柔鱼、北太平洋、角质颚、生长差异、海洋环境
29
S931.1(水产资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020-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