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的暗夜
诚与真
我们已经知道,无论《金瓶梅》还是《红楼梦》,都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呈现其关于“真”的理念的.首先是在佛道的“真妄”概念上,要求人能够看透尘世生活的幻象,回复无善无恶、无欲无求的澄明与安宁,从而完成对欲望和俗世的超越;其次则是在世俗人情社会的评价方面,让“真伪观”渗入传统的善恶观,并在暗中改变传统道德的定见和教条,重估价值,为精神与道德生活开辟新路.
《金瓶梅》对“真”的非同寻常的追求,并非是一个偶发现象.实际上,明代中后期的中国思想者,包括文学的作者,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简单地来说,不论是阳明及其弟子,还是憨山德清等高僧,或许对“真”的理解各执一词,但“嫉伪”都是其共同主题.
伦理学
B82;R-052;B516.31
2014-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38-153